Bowers, C.A. (2000). Let them eat data – how computers affect educ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prospects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thens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16 pages.
前言
作者Bowers教授這幾年來寫了大量文章與書籍,對資訊科技(IT)與教育的關係採取了鮮明的批判立場;立論基於豐富的理念與實例研究,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作品。可惜不分中外,IT所代表的既得利益結集體力量龐大,而有關的意識型態在教育界不但從沒有認真地被反駁過,還成了主宰教育界的思想——進步主義、發展主義、忽視本土、追逐全球(消費、商品)化——的附從和催化器。Bowers的過往作品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如其受刻意忽略的程度。2000年他這本新著以比前更清晰、更條理分明的方式,道出IT透過教育的途徑,把打擊生態可持續性的觀念和做法,加速傳遞到下一代去。
觀乎香港教育界在幾乎全無反省、辯論的情況下,打開大門讓IT全面席捲大、中、小學校園,往往情願犧牲其他模式或學科的研習——如音樂課節、家政室的設備……,能不令人深歎界內思想之貧乏,識見之欠缺乎?﹗最令人心寒的是決策者與推行者順應財團主導之全球化趨勢的「臣服」舉措,竟令社會之想像、自主與討論空間一再縮小。不少調查也顯示即使是在主流學習架構中被排斥出去的所謂「失敗者」,都同聲表示自己應勤奮學習IT,重投社會主流云云。可見IT已成為阻遏追求另類學習的主要絆腳石。
Bowers這本作品正正為正視和驅除此絆腳石提供了上佳的基礎分析,還基於這些分析寫了數章專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勸勉。由於對IT的執迷反映了對現代社會、科技、資本主義等缺乏反省批判,故牽涉著不少重要卻長期受到忽略的課題的探討。以下我將簡要地把Bowers對這些課題與IT的關係之探討作出整理,然後才報導一下他對教育工作者如何回應IT狂瀾的建議。
依附著工業、科技文化霸權的現代教育
Bowers用了好些篇幅,清楚地說明現代教育如何被商品市場需要所界定;而IT作為商品之一,兼且身負將許多事物、關係都約化為與具體本土環境無關的、全球通行的商品之重大任務,自然是現代教育所趨之若騖的方向。由此可見,他所關注的,不是現時香港一些團體所擔心的貧富懸殊之間使用IT的機會之差距,而是更深層的(文化的)貧乏化問題。IT令到使用者更進一步陷入商品化之陷阱中,作為一文化主體的身分由之而瓦解;而在全球商品化日趨激烈之下,受害的竟又是以被邊緣化的群體(尤其是原住民社群,但當然亦包括貧者)為甚。Bowers在這裏要做的,其實是戳破「科技中立」這個神話。故他是要說明IT的問題不在於是否「人人有份用」這種「公平」的達致,而是在於這種科技打從根本上就置某些人、文化及有關的生態可持續性於備受傷害的境地——這才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其他人)關注的。
Bowers直接指出IT是西方主導的現代工業文化的一個環節,IT的風行便因而意味著此工業文化之霸權繼續擴張。此文化內涵之主要元素,包括個人要極大化其物質擁有、新即是進步而進步即是好、知識和理解都可約化為「資料」(data),以及知識是可放諸四海皆準的。毫無疑問,這些觀點和取態,把個人從她/他對群體的歸屬(此歸屬必包含文化成份)撕裂開去,而有關的群體,也因其文化(如知識、倫理)不再在本土的關懷下而歸屬於生態之中,故亦形成了群體與生態的斷裂。由此,個人、群體(文化)、生態,便全部受傷。Bowers向來推重全球各地萬千土著文化與所在土地生態之間的聯繫——土著在本土環境中孕育出關懷大地、大自然的倫理,及環繞著生活而開展的智慧與知識。他亦留意到以個人身分獨佔和消耗大地和大自然的資源,乃是和各地土著文化背道而馳的。所以,他亦自然著力指出:IT既屬工業文化的「表表者」(強調趕新、個人獲取最多資訊、資訊全球化、不質疑「資訊」所預設的非本土化價值觀……),它亦是一種促成全球生態破壞、本土文化破壞、個人精神上流離失所的科技力量。
除了這重點批判外,Bowers在本書還就其他支撐著工業文化的「理論」(或理論之濫用)作出嚴厲的剖析與批評。其中包括了:(1)對「進步論」的胡亂引申——不但將「物競天擇」的結果視為一些「進步」的表現(達爾文從沒有這個意思),甚至將工業文化消弭其他文化這現象也視為「進步」;而在生物科技的發展中,以基因工程製造的新品種取代原有的,也因而被熱烈推崇﹗(2)西方現代工業、技術文化選取了某些特定的模式去表達意義,卻排斥了其他的模式,其擴張因而導致了各地不同的表達意義的模式迅速消亡——特別是那些透過人與人之間、人與本土環境之間的親密聯繫而呈現意義的模式。(3)「科技救地球論」的謬誤:無論科技帶來甚麼惡果,唯有科技更加昌明才能撥亂反正這看法,反映出對生態與本土文化的緊密關係實在十分無知。
Bowers對以上各項觀點的反駁,雖然不是全部都那麼容易理解,但細心閱讀咀嚼,的確有助於我們明白到各地備受西方現代工業文化(藉其殖民或全球化經貿力量)進侵下,本土文化如何受到從論述至現實上的大包圍,當中「現代教育」所擔當的關鍵角色,自然也毋須多說了。
向教師說的話
Bowers對本土文化與生態意識的剖析當然不能說明所有本土文化的特色和現況。事實上,某些傳統深厚的本土文化如何趨向自我完善,克服一些既有的不平等問題——如性別不平等、基於血緣的階級不平等——到底尚有許多可探討之處。但Bowers的討論,令我們瞭解到這些文化在受到現代工業文化以軍事與財經壟斷力量的威脅之下,根本連發揮其歷史上早已被確認了的智慧也不可,更遑論有空間去自我求進。「大軍」壓境,一元獨領,玉石俱焚,以配合著財團主導之市場力量的工業文化去取代一切,教育成為其附庸,地球生態紛紛陪葬……就是現時之寫照。而IT,乃是這工業文化進一步發揮其獨攬性之工具,也同時是這文化的當代頂尖的「化身」;教育工作者面對IT洪流,又當如何自處?
Bowers認為身為教師者,至少應認識洪流之文化含義,這也包括了對激盪起洪流的全球化市場力量進行認識。另一方面,若在一些無法全面抵抗此洪流的情境下(評者按:例如當教育決策根本沒有公眾參與、社會方向也沒有民主決定的機會的情況下),教師至少能夠拆解市面上的、官方推許的、甚至學者專家都推介的軟件所隱含的價值偏向,從而讓學生與大眾逐步認識到工業文化一元獨攬力量的強大滲透性,及學校教育之共謀角色。Bowers舉了幾個備受美國教育署推介及受歡迎的軟件為例以說明這點。SimCity將生物安排成可以任人隨意搬弄——如把棕櫚樹「種植」在冰塊上,總之,是將反生態、人類中心、求新(新消費模式)為尚的意識充分播植在下一代的心中。Dyno Park Tycoon被列入“Teacher’s Guide List”,卻是個叫學員「學習」致富做大亨的軟件。Bowers認為教育軟件始終不離將大自然商品化、迪士尼化之主調,即將一切關係抽離歷史、生態關懷、本土文化對大地之感情而幻化為國際貿易市場上的玩物。
總的而言,本書一如作者其他著作一般,從文化、生態的關懷去為當代教育把脈,這番以IT充斥於校園乃至整個教育界的論述這潮流為焦點,再一次藉批判去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從更廣大的圖畫上作自我省察,並參與批判那將人連根拔起、貶為消費者(消耗大地者)、要人「終生學習」以合模於工業文化的現代教育。以IT在香港現時被吹捧上天而教育界內並無片言去揭露其為全球化下的針對邊緣文化的「大屠殺闖將」之身分,我們不禁要問:果真香港的教育界早就被全球化收編,安坐其「買辦」角色?﹗且讓這本書向我們提出基本而直接的挑戰。
參考文獻
Bowers, C. A. (1997). The culture of denial – Why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needs a strategy for reforming universities & public schools. N.Y.: SUNY Press.
Bowers, C. A. (1998).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Understanding the non-neutrality of technology. N.Y.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Mander, J. (1999). In the absence of the sacred.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Sachs, W. (2000). Eight key areas for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CUCES Newsletter, 8 (2), 8-10.
(原刊於〈基礎教育學報〉第9卷第2期/第10卷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