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技


近代,西方模式的科學科技與富國強兵,幾乎成了同義之辭。尤有甚者,是將之等同於文明,捨此沒有知識、文化可言。「教育」與「青年」,也分別被約化成為這狹窄的範圍的傳達過程與接收者。至於黨政的權威,更在在與原子能、「征服」太空、遺傳工程等西方定義的尖端科學/技掛u。但對上述項目充滿政治、軍事、侵略、剝削的一面則絕少提及,製造了「科學中立」的神話。

電氣化則是現代科技造福人民的樣版。電線塔圖像在一片風景區中出現、在農村出現,電線橫過天空,都是常見的「值得歌頌」的場面。但發電的能源是否再生,能否因應當地人文條件,及不造成環境污染等,都不會探討。結果是,化石能源或核能發電成了主導,由大財團接手辦理,將能源本地自足的要求,擱置不顧。

對於全球共慶的科學/技盛事,如紀念愛恩斯坦、觀察哈雷彗星,雖不無商業噱頭成份,但到底比較單純,但全球共慶的也應包括各地人民在其悠長歷史軌跡上走過的科學/技之路——各種按當時所備物料和人民可持續生活所須而製成的產品和發展出來的技術,皆可大書特書,也是各地文明文化的精彩所在。但現實上,卻被詆譭為「落後」而漸漸淡出文化舞台,做成人類知識上的無可挽回的損失與空虛。

比如氣象學,多少豐富的民間觀測與智慧包囊在其中,當然不只是一幢摩天氣象部門大樓所能相比。

至於地球上多少礦物各放異彩,更非歌頌現代科學/技時所會關心到的課題。近代大規模採礦技術所標誌著的浪費、消費主義、對當地人的安居樂業權的抹殺,自然更鮮有披露批判。